首段:国星宇航二次冲刺港股,商业航天赛道迎来新玩家
国星宇航近日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,瞄准“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”的称号。这家成立于2018年的成都企业,以AI卫星研发为核心,已累计发射多颗自主研制的卫星,并规划构建2800颗AI智算卫星组成的“天基算力网”。但与此同时,公司连续三年亏损、毛利率波动等难题也引发关注。国星宇航的二次递表,能否为商业航天行业讲出新故事?
小深入了解一:AI卫星布局加速,技术优势能否转化为盈利?
国星宇航的竞争力在于其AI卫星技术。与传统卫星不同,其AI应用卫星和智算卫星能通过太空边缘计算提供实时数据分析,目前已成功验证全球首个在轨运行AI大模型。公司规划的“星算规划”若落地,将形成规模化的天基算力网络。然而,技术领先背后是高昂的研发和发射成本——2023年卫星及相关服务毛利率甚至低至-107.1%。市场不禁疑问:技术投入什么时候能带来稳定的现金流?
小深入了解二:收入结构单一,星基解决方案撑起八成营收
目前,国星宇航超80%的收入依赖星基解决方案,即通过卫星数据生成3D模型服务于城市治理、文旅等领域。虽然该业务毛利率稳定,但单一的收入结构暗藏风险。相比之下,卫星研制及发射服务虽为业务基础,却因航天级元件成本高、早期单星销售模式导致亏损。怎样平衡技术投入与商业化落地,成为其上市后亟需解决的难题。
小深入了解三:行业竞争加剧,资本寒冬下怎样突围?
国内商业航天赛道已有北斗星通、航天宏图等上市公司,而国星宇航2023年市场份额仅1.9%,排名第八。行业整体面临融资难题——2024年国内商业航天融资总额仅为SpaceX单次融资的零头。国星宇航此前通过9轮融资估值达65亿元,但持续亏损下,港股投资者是否会为“太空AI”概念买单?招股书透露,此次募资将用于深圳研发中心建设和战略收购,或为后续规模化生产铺路。
小编觉得:商业化与规模化是关键,未来仍需观望
国星宇航的二次递表,既是机遇也是挑战。AI卫星的技术壁垒和天基算力蓝图为其增添想象力,但扭亏为盈仍需突破成本控制与商业化瓶颈。若上市成功,其能否借助资本力量实现从“技术验证”到“批量盈利”的跨越?商业航天的星辰大海,终究要靠真金白银的业绩说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