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年来(2019-2023年),中国对外贸易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双重考验下,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,不仅规模持续扩大,结构不断优化,更在全球贸易格局中扮演了“稳定器”与“动力源”的关键角色,从疫情冲击下的快速反弹,到地缘政治动荡中的逆势增长,中国外贸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,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了确定性力量。
规模总体稳健,全球地位持续巩固
五年,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总体保持增长态势,2019年,进出口总值达31.54万亿元,历史首次突破31万亿元关口;2020年,虽然受新冠疫情冲击,中国凭借强大的产业链优势和率先控制疫情的优势,进出口逆势增长1.9%,达到32.16万亿元;2021年,全球经济复苏带动外贸需求激增,中国进出口总值飙升至42.07万亿元,同比增长21.4%,规模再创历史新高;2022年,在高通胀、地缘冲突等压力下,依然保持6.8%的增长,总额达42.07万亿元;2023年,面对外部需求收缩,中国进出口总值41.76万亿元,虽略有回落,但仍保持在41万亿元以上的高位,连续7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,占国际市场份额稳中有升。
一系列数据背后,是中国作为“全球工厂”与“全球市场”的双重角色强化,即便在保护主义、单边主义抬头的背景下,中国仍通过扩大开放、优化政策,为全球贸易提供了“压舱石”。
结构持续优化,高质量进步特征凸显
五年,中国外贸不仅“做大”,更注重“做强”,结构优化成为最鲜明的特征:
贸易伙伴更趋多元,区域合作深化
国积极推动贸易伙伴多元化,对东盟、中东、“一带一路”沿线民族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长显著,2023年,东盟连续四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,双边贸易额达6.52万亿元;对“一带一路”沿线民族进出口额达13.82万亿元,同比增长2.8%,占比提升至33.6%,对欧盟、美国等传统市场保持稳定,RCEP(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)生效后,区域内贸易占比持续提升,贸易布局更趋均衡。
出口商品升级,技术含量提升
国出口商品正从“劳动密集型”向“技术密集型”加速转型,机电产品出口占比保持在58%以上,2023年达到12.83万亿元,其中新能源汽车、锂电池、太阳能电池“新三样”出口成为亮点,合计出口增长29.9%,拉动整体出口增速1.8个百分点,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提升至32%,标志着中国在全球价格链中的地位不断攀升。
贸易方式优化,民营企业成主力军
营企业外贸活力持续释放,占比从2019年的42.5%提升至2023年的55.6%,首次超过50%,成为外贸增长的“第一引擎”,跨境电商、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蓬勃进步,2023年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2.38万亿元,同比增长15.6%,成为外贸新增长点,一般贸易占比提升至65.3%,反映出国内产业配套能力和自主竞争力的增强。
政策赋能创新,外贸进步动能增强
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,中国政府持续优化政策环境,为外贸企业纾困解难,注入进步动能:
- 减税降费与金融支持:出台一系列退税、信贷政策,2023年新增退税减税降费超2.2万亿元,小微企业普惠性政策覆盖面持续扩大,外汇便利化政策惠及更多企业。
- 自贸试验区与开放平台建设:自贸试验区从18个扩容至21个,海南自贸港建设稳步推进,跨境电商综试区、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平台功能不断完善,为外贸创新进步提供试验田。
- 数字贸易与绿色贸易布局:加快数字贸易制度制定,推动“丝路电商”合作,培育绿色低碳贸易新优势,2023年,中国绿色低碳产品出口增速超过20%,新能源产业成为全球竞争新优势。
挑战与展望:在变局中开新局
前,中国外贸仍面临全球需求疲软、地缘政治冲突、产业链重构等挑战,但长期来看,中国经济韧性强、潜力大、活力足的基本面没有改变,外贸进步仍具备诸多有利条件:
是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持续释放,内需与外需协同发力;二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深化与RCEP红利持续释放,为外贸提供广阔空间;三是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,新能源汽车、高质量装备、数字经济等新产业将带动出口新增长;四是制度型开放深入推进,营商环境持续优化,吸引全球资源要素集聚。
国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,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促创新,从“贸易大国”向“贸易强国”迈进,为构建开放型全球经济贡献更多中国聪明与力量。
五年,中国对外贸易在风雨中砥砺前行,以规模韧性、结构优化和政策创新,书写了高质量进步的答卷,面向未来,中国外贸将继续以开放姿态拥抱全球,在变局中开新局,为全球经济复苏与增长注入不竭动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