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一名来自贵州的考生因被误录到“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”而引发了广泛关注。他在高考中取得了609分,本规划报考的是上海财经大学,却意外收到了一份来自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录取通知。这样的情况引发了许多人的疑问,这究竟是体系的难题,还是考生自身的失误?
体系设计的漏洞
在这个故事中,体系的设计显然存在不合理之处。贵州省的志愿填报体系是根据地理位置对学校进行分类的,但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却和厦门大学本部混在一起,导致考生误以为选择的是本部而不是海外校区。考生在选择时看到专业编号529,并没有觉悟到这与海外校区相关。对此,很多人感到不解,为什么其他大学的分校都标得清清楚楚,唯独厦大马来西亚分校没有单独分类呢?
考生的无奈与委屈
面对这样的误录,考生感到特别委屈。他本以为填报的“厦门”是选择了本部,却因一个不明显的编号而被误导。虽然贵州省招生考试院表示每年都在更新体系,并小编认为‘招生专业目录’里面做了详细标注,但考生认为,即便如此,体系的不友好设计仍旧对他的选择造成了影响。他甚至想不明白,为什么要让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承受这么大的风险。
解决办法的困扰
针对这一事件,考试院给出了两条解决方案:要么联系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申请退档,要么选择复读。然而,档案已经转到马来西亚那边的实际情况,让考生的退档之路变得非常复杂。“我不想去马来西亚,学费贵,授课语言也不适应。”考生无奈地说道。他最终选择了复读,并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,给自己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。
网友热议与反思
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。有人认为考生没有核对代码,责任也不小,但更多的人则认为,体系的设计实在是太坑人。许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都应对过这样的操作,但如此重要的分校与本部之间的区别,如果不能清晰标注,就容易对学生的未来造成影响。
小编归纳一下
609分考生被误录“厦大马来分校”的事件,再次引起了对于志愿填报体系的关注和反思。考生在经历了这样一场风波后,期待着未来能够有更合理和透明的制度,而不是在填报志愿时迷失路线。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难题,共同为考生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