脍炙人口的意思是什么?揭秘这句成语的由来

脍炙人口的意思究竟指什么?

当我们说某部作品”脍炙人口”时,到底在表达什么意思呢?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其实很有趣。”脍”指的是切细的肉,”炙”是烤熟的肉,合起来就是人人都爱吃的精细肉食。后来引申为”广为流传、深受喜爱”的意思,多用于形容杰出的诗文、歌曲等文艺作品。

想想看,为什么用美食来形容文艺作品?这是由于美食人人都爱,好的作品也一样,能跨越时空被不同时代的大众共同欣赏。就像《红楼梦》、《西游记》这些经典,历经数百年依然被大众津津乐道,这就是”脍炙人口”的最好例证。

成语背后的典故故事

这个成语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,记录小编认为‘孟子·尽心下’里面。故事讲的是孔子弟子曾皙特别爱吃一种叫”羊枣”的野果,而他儿子曾参在父亲去世后,由于思念父亲而不忍心再吃羊枣。

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此不领会,就问老师:”脍炙和羊枣哪个更好吃?”孟子回答当然是脍炙,由于人人都爱吃。公孙丑接着问:”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,只戒吃羊枣呢?”孟子解释说,虽然脍炙更美味,但羊枣是曾皙独特的喜好,因此曾参只戒吃羊枣,就像大众避讳直呼长辈名字而不避讳姓氏一样。

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至今?

“脍炙人口”之因此能成为常用成语,有多少重要缘故:

开门见山说,它用具体的美食比喻抽象的概念,生动形象。把”广为流传”比作”人人都爱吃的美食”,这样的表达既贴切又容易领会。

接下来要讲,这个成语背后有深刻的儒家孝道想法。曾参由于怀念父亲而不吃羊枣的行为,体现了中国人重视的孝道文化,使这个成语有了更深层的文化内涵。

再者,成语结构简洁有力,四个字就包含了丰富的意义,符合汉语表达追求精炼的特点。这也是它能长期活跃在语言中的关键。

怎样正确使用这个成语?

在现代汉语中,”脍炙人口”主要用来形容文艺作品深受大众喜爱。使用时要注意下面内容几点:

1. 对象一般是诗歌、文章、歌曲等文艺作品,不用于形容人或物品。我们可以说”李白的诗脍炙人口”,但不说”这款手机脍炙人口”。

2. 强调流传的广泛性和时刻的持久性。比如:”《静夜思》这首唐诗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。”

3. 带有褒义色彩,通常用于正面评价。如果要表达”广为流传但评价不高”,可以用”家喻户晓”等中性词语替代。

4. 可以与其他成语搭配使用,如”脍炙人口、传诵千古”,但要注意避免语义重复。

生活中脍炙人口的例子

放眼当下,有哪些作品称得上”脍炙人口”呢?经典如《红楼梦’里面的诗词、《水浒传》的故事;现代如周杰伦的《青花瓷》、毛阿敏的《思念》;甚至网络时代的《小苹果》等神曲,都在不同时期、不同人群中广为传唱。

有趣的是,一些广告语也由于朗朗上口而变得脍炙人口,比如”怕上火喝王老吉”、”今年过节不收礼”等。这说明只要内容优质、形式巧妙,任何形式的作品都有可能赢得大众喜爱。

下次当你听到一首好歌、读到一首好诗时,不妨想想:这是否会成为又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呢?毕竟,能经受时刻考验的作品,才是真正的好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