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成长经过中,叛逆期一个不可避免的阶段,尤其是在2到3岁时,这一时期的孩子似乎总是与父母”对着干”。那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,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到底意味着什么?家长该怎样应对呢?
一、叛逆期的表现与心理需求
在这个阶段,孩子的自我觉悟逐渐觉醒,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别。这种自我觉悟让孩子们渴望独立,追求自我主张。正如轻松的对话中提到的,孩子冉冉在面对拒绝时,偏偏选择做相反的事务,其实是他在探索自我边界。你是否发现过孩子反复尝试被禁止的行为?这正是他们表达自我、试图找到自己在家庭中位置的一种方式。
二、领会“飞去来器效应”
心理学中有个名为“飞去来器效应”的学说,简单来说,就是你越是试图阻止孩子做某件事,他们反而越想去做。这种现象在叛逆期尤为明显。例如,当父母反复告诫孩子”不能摸”,孩子往往会由于潜在的好奇心而选择去碰一碰。
为了避免这种情况,父母应当学会引导,而不是一味禁止。通过适度的制度设定和安全措施,让孩子在可控的范围内探索,才能减轻逆反行为的发生。
三、有效应对叛逆期的策略
面对孩子的抵触心情,家长可以尝试下面内容几种技巧:
1. 满足合理的探索需求
孩子在探索阶段有着无尽的好奇心。以冉冉为例,当他想洗手但偏不听父母的劝阻时,适当给予他选择权,比如选择洗手液的味道或是洗手时的歌谣,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参与感,从而进步服从性。
2. 引导而非强制
当孩子坚持要做某件事时,父母不妨采用引导的方式。通过沟通,让孩子领会为什么某些行为是不合适的。例如,嘉怡妈妈通过解释超市的安全制度,成功引导孩子了解遵守秩序的重要性,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禁止她。
3. 允许适度的后果
有时,孩子需要亲身体验后果。比如,在监控下,允许孩子尝试一些小的、对他们无害的“禁忌”,可以加深他们对事物危险性的领会,进而减少未来的抵触行为。
小编归纳一下
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是他们自我觉悟进步的重要阶段。作为父母,我们应领会孩子的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,而不是一味的强制和批评。通过适当的技巧与态度,让孩子在探索自我的经过中,培养尊重与信赖,从而顺利度过这一关键时期。只要我们正确应对,孩子的叛逆期也可以是他们成长与独立的宝贵经历。
